圆的周长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周长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的周长教案 篇1教学内容:
义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0-11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想:
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搜集、处理、获取、分析、解决”、“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在本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参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当“参与”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时,“参与”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此要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
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了。在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元硬币、直尺、卷尺、系线的小球、计算器、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媒体显示:唐老鸭与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唐老鸭、米老鼠所跑的跑线,讨论、回答问题。
(1)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
3、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梳理筛选形成学习目标:①什么叫做圆的周长?②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④圆的周长怎样计算?⑤圆的周长计算有什么用处?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实际感知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各自圆片学具,边摸边说圆的周长;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
2、明确圆周长的意义。
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概括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媒体显示一个圆,并闪动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是一条什么线?
(2)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
(3)什么叫做圆的周长?
学生讨论互补,概括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显示字幕)
3、测量圆的周长。
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桌上的工具,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小组内讨论、合作测量,然后一生向全班演示测量方法。
(1)绳测法:用卷尺绕圆一周测量。
(2)滚动法:媒体显示滚圆的动态。
(3)设疑激趣:师甩动手中系线的小球转成圆,让学生测量此圆的周长。
师:这就需要探讨一种求圆的周长的科学方法。
4、引导学生探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让学生观察、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媒体显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同时的滚动一周留下的轨迹。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长短。
(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有关系。
我们知道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请分组测量圆片,填好实验报告单。
学生操作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圆片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填好实验报告单。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投影学生报告单,引导观察数据,发现规律:无论大圆或小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媒体验证。屏幕上两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们的周长。
(5)概括结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5、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11页第1、2自然段。
(2)思考讨论: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一个什么数?它叫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
(3)π的读写
(4)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5)认识圆周率数字特征和它的近似值。
6、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由圆周率的概念得到: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c=πd或c=2πr
(2)解疑,再现系线小球转成圆。现在会求它的周长吗?只要已知什么?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尝试解答例1,点拔讲解规范书写格式。
2、让学生提问,你对例1的解答有什么疑问。
3、练习反馈,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
四、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判断: ①π=3.14。( )
②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π倍。( )
③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
2、求下圆的周长。
3、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生试做
(2)反馈
(3)生完成P112做一做
4、 ……此处隐藏4539个字……
2.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出示,错误的出示)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 ( )
(2)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越大. ( )
(3)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9.42厘米. ( )
3.小明和爷爷分别沿小圆(ABCDEA)和大圆两条路线散步
圆的周长教案 篇7教学素材:根据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圆的相关知识自行开发的教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正确解答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3、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复习课不同于练习课,复习课虽然要继续训练解题的技能技巧,但其更重要的任务是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把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稳定、清晰的核心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为以后学习新概念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回顾整理,讨论交流。
1、怎样求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有几种情况?
2、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精彩会放。(教师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我们学习的启示。(转化思想)
5、学生交流:在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怎样能够提高计算速度?
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结合图片演示,让学生提出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图片内容:农村的喷灌、碾子、拴在木桩上的小羊。
四、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
教师通过一些圆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变化,形成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五、开心词典
以开心词典的形式,让学生做六道选择题。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小猴子骑独轮车走钢丝。求车轮要转多少周。
2、用绳子绕树干10周,求横截面的直径。
3、一个圆形餐桌的直径是2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米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4、刘大爷用15.7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七、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在200米和400米比赛时,为什么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阅读关于400米标准跑道的小资料。
课后思考题:一块正方形草地,边长是20米,在两个相对的角上各有一棵树,树上各拴一只羊,拴羊的绳长与草地边长相等,两只羊都能吃到草的草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提示: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再解答
圆的周长教案 篇8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出示圆形桌布,提出在桌布的边缘镶上一圈花边。要想知道至少准备多长的花边,怎么办 请你帮忙想想办法。
2,你们知道这圈花边的边长是什么 (生:圆的周长。)
3,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你感到方便吗 能不能找到比较简便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提出假设
1,请学生回忆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边长×4)
2,师:能不能求圆周长的同时也找到这样的倍数关系呢 测量圆的什么比较方便呢
生:半径,直径……
3,请生先画几条长短不一样的直线作直径画圆。师:观察自己画的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
4,师:你估计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几倍
生猜想:3倍左右。
5,师: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讨论
教学意图:正方形的周长只与边长这个数有关系,这点与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相似,本环节选择这一教案内容,用于复习旧知和引入新知,渗透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1,学生思考后可能出现的以下办法:
⑴ 用一根线(或纸条)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
⑵ 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师启发学生: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有局限性,那么:我们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⑶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进行验证。
直径(cm) 周长(cm)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2 6。2 3倍多一点
3 9。1 3倍多一点
4 12。9 3倍多一点
2,
a,”圆的周长÷直径”等于3倍多一点,经过科学家精密的论证,计算发现这个”3倍多一点”是一个固定数叫圆周率3。14159……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在计算时通常取3。14,用字母π表示(请学生写一写)
b,结合圆周率进行爱国注意教育。
c,师生共同推导计算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意图:在圆的周长测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使学生手脑都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个人实践及小组合作实践使学生亲而义举的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学生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探究,实验,发现新知,这样的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嘴,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
四,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学生尝试求圆的周长
d=2cm r=3。5cm d=10cm
2,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cm,它的周长是多少m
3,请同学们画一个周长是15cm的圆。
教学意图:设计有坡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反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已经学过的公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五,,体验成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课后思考:从边长是4cm的正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cm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c=πd c=2πr
文档为doc格式